close

登山-行程紀錄範例

轉載自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kchu/12219564

 

行程紀錄範例(僅為格式大綱,非實際紀錄):
(一)活動名稱 : 中央尖山
地點:太魯閣國家公園(台中縣和平鄉/花蓮縣秀林鄉)
日期:2008年11月09日(日)~11月15日(六),共計7天7夜。
自組隊 / 獨行
全隊共6人(6男):
費用:5300元(含食宿)、慶功宴500元(入山前後之晚餐)

攀登百岳:(依攀登順序排列)
中央尖山:3705m,三等△No.6015,百岳NO.10,臺中縣和平鄉、花蓮縣秀林鄉。
1.基點的已知高度,是校正GPS、登山錶的最佳場所;如果要隨時校正也未免太爛了。
2.登山錶誤差太大,先紀錄高度,在基點校正後記下差距,下山後再修正紀錄。
3.海拔高度僅供參考,不用太介意準確度,要以自己身上的儀器為主。

非百岳:(依攀登順序排列)
多加屯山:2795m,三等△No.6326。

交通資訊:(若是跟團可以省略,但也不要一無所知)。
1.自行開車。
2.新竹至思源埡口(思源二號橋)約208.8km。
3.新竹~北二高~北宜高速公路(國道五號)~頭城交流道~經員山~大同~棲蘭(接台7甲
  線)~思源埡口~思源二號橋(710林道入口)。
4.南山加油站:大同鄉泰雅路七段226號-約在台七甲線28K處,營業時間0800-1800,夜間有感
  應式探照燈,這是最後一個加油站,晚上沒營業,因此入山前須加滿油。

網路相簿:

(二)活動簡介:
(1)中央尖溯溪過程,絕對是高山行程中難得的體驗。

(三)登山計畫書
1.標高明細表註明於行程計畫中,紀錄中不再重複敘述
2.行程計畫中不註明時間,因時間僅供參考,會因季節、天候、隊員狀況而有所差異
3.不知名景點,註明高度以供判別,知名景點更要紀錄高度

行程計畫:
Day0:
新竹~宜蘭~思源埡口
Day1:重裝6小時、輕裝3小時(重裝、輕裝時間=>不含休息時間的行程較明確)
思源埡口(1930m)=>4.2K苗圃處(2220m)=>6.7K登山口(2300m)=>松林(2580m)=>多加屯山1230(2795m)=>木桿鞍部(2500m)=>南湖溪山屋(2200m)(C1;Camp)

糧食計畫:(略)。
團體裝備:(略)每人公裝約7kg。

注意事項:
1.中央尖溯溪過程,慎防大雨阻斷歸程,需有備糧因應。

參考資料:
竹科山社行程計畫(2008年-小毛) =>註明參考來源
上河文化(2004)-台灣高山全覽圖(1:50,000) M09:北一‧北二段

(四)行程紀錄:=>(以時間點為主,力求簡單扼要;心情、遊記要寫另外寫)。
Day0:整日雨下不停=>(不另行註明日期,寫得越多越麻煩;天氣狀況寫在這裡)
11:00 開始下起大雨。

Day1:整日雨下到半夜
06:07 起床(07:30)。
08:27 車行盡頭(12.5K柵欄前約20公尺),有空地可供迴轉。
      中途右後輪曾陷入大坑洞,眾人下車推。
13:30 閂山登山口,在此拆隊。
      由於一路下雨,已走過北二段的三位隊員稍事休息,直接往25K工寮前進。
19:30 用餐(001標定航點=>GPS紀錄)。
22:00 就寢;夜間溫度3.8℃。=>溫度比較不具參考價值,入夜都很冷

後記:=>(當日行程的後記,寫在後面可讓時間記錄本身更簡潔)
1.拜雨神之故,無須取水,鍋盆接屋簷雨水。

Day3:晴天
10:30 甘藷南峰營地,旁邊小丘即為甘藷南峰(11:30)。
=>(前面為抵達時間,小括號內的時間為離開時間)。
14:03 中央尖西峰,可移動金屬基點,狹小危稜,匆促自拍幾張(14:05)。
15:23 鞍部小平台(H3265M),2Tx3(15:33)。
15:47 架鋼索、兩段式(H2670~2665~2655M)(15:57)。
從出發到紮營,扣掉休息時間,即為約略行程時間,停下來喘口氣、拍一兩張照片、停個1、2分鐘的,就不用記錄了,包含休息時間的行程時間不具參考價值。

◎營地與水源:(依行程順序排列)
01.鈴鳴東鞍營地(3180m):坡地整理出的營地,大致分上下兩層,可紮營約20人(Day2宿)。
前方碎石溪溝下切約100m至活水處,來回約50min。營地旁有十幾個5L礦泉水空瓶。
營地示意圖(手繪:營地是叉路最多的地方;或配合照片),有空再用繪圖軟體畫簡圖。
水源的狀況描述是重要的。

◎沿途手機可通話位置(中華電信):(報平安或求救用,與留守人聯絡、詢問天氣預測)。
1.中央尖山三角點。=>營地、休息、三角點,有空就拿出來收收訊號

◎路況:=>(另成一項可使時間紀錄比較簡潔,路況描述也比較明確)。
(1)730林道26K(右轉彎大崩壁:2845m)路基完全坍方,橫渡已有多條架繩,最末(右)端綁在小
   樹枝已有鬆動現象。
岔路描述(即容易走錯或需找路之處),危險、困難路段描述。
地形地貌簡述(相片中有人影,比較容易對照,如同神木無人一旁對照,怎看得出大小)。
路況跟營地、水源才是紀錄描述的重點,這些資訊並不需註明時間點,不需列於時間記錄中。


(五)後記:(整段行程的後記,另成一項以強化整段活動需注意事項)。
(1)多加屯森林三角點:基點為"山"字,應為森林三角點。
另有一橫躺石碑,應為水利三角點(頂端亦刻有"十"字),刻有:
「民國79年立」/「保護區界」/「天輪 埧 以上水源 6」等字樣(一面朝下未留意)。

(六)備註:與行程無關的東西寫在備註。
◎北一段已知有四處山友殉難紀念碑(牌):(紀念碑這種東西,放在備註就好)。
(1)福臨山鮮館:宜蘭縣大同鄉泰雅路7段269號(03)980-9185。

伊能嘉矩踏查三原則:
1.即使有生病或有其他事故,當天查察的事實必須當天整理完畢。
2.為達到科學查察的目的,其要訣在於『注意周到』四個字。日後撰文時,如果還有細微
  不明之處或疑點,就是犯了注意不週的罪過。
3.以周到的注意查察的結果,必須以同樣周到的筆法記述。

(一)行前的資料蒐集:
1.對於沒走過的路線,身上要帶一份完整的紀錄(先到補給站搜尋,找一份看起來像是有認真
  在寫的紀錄:看阿炳的就夠了)。
  實地勘查後用自己的文筆寫出來,日後用自己的資料即可。
  一個人的觀察力有限,即使走過的路線,多看幾份紀錄,可以注意到一些自己疏忽掉的事。
2.上河地圖已涵括足夠資訊,對於相關位置(高度、里程)已相當完備,事先做好摘要,屆時紀
  錄未竟事項即可,可節省時間。至於最新路況,上"登山補給站"查詢即可。
  事前規劃最重要的莫過於水源,其次才是營地。地圖、紀錄事前要對照看熟。
3.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,不要拿健腳的紀錄當參考,除非自己也是同等級的健腳。

(二)行程記錄工具:
1.數位相機:
  不光是拍三角點、風景、人物;數位相機也是做紀錄的重要工具,俗語云:有圖有真相。
  記錄時間:照片是最完整的資料,有圖有時間點,順序一定不會錯,可以彌補記憶上的缺失。
  事後可勾起許多回憶。
2.登山錶:
  知道所處位置高度,有利於行程判斷。高度僅供參考,不用太介意準確度。
  紀錄海拔高度、時間,沒有高度資料的不知名地點,紀錄高度是有效的資訊。
3.地圖:
  必備,沒有地圖就不會有概念。
4.紙本紀錄:
  相片有時看不出拍的是哪裡,也不會有高度資料;因此要輔以紙本記錄。
  有些細節當場沒記下,一轉身就忘掉了。
  畢竟,整趟行程下來,會有很多驚奇!腦袋要裝的是美景,而不是繁瑣的細節。
5.GPS:
  非必需品,不過它的功能是無可取代的,探勘路線,更是少不了它。
  主要作用是紀錄航跡、座標定位為主,下山後方便整理。
  標定航點1、2…,先用紙、筆記下景點名稱,下山後再編輯。
  里程難以計算,這個問題,GPS解決了;而且,還能做出海拔高度變化圖。
6.錄音筆:經評估後未購買。
  不切實際,下山後要邊聽邊謄寫,有那麼閒嗎?除非是學術考察,需要大量描述。

(三)行程紀錄要點:
1.拍照、紀錄要迅速,以免影響行程及事後資料不足,當然這是需要多次訓練的。
  何況上山是要融入大自然,哪有空坐下來猛寫紀錄呢?
2.營地、水源、山頭、叉路:拍照取景宜大。
3.險地中若無隊友,拍不出驚險狀;獨行,這就難了,拍攝全貌為宜。
4.摸黑或雨天、趕路時,只能靠記憶力了,休息或到營地時再寫下來。
5.拍景點還好,但三角點要自拍,想要拍得美美的,還真得練習過才行。
  當隊友要上路時,別以為他們會願意停下為你拍一張照片!所以,靠自己最實在。
  但不論拍得好不好,都要留下資料、紀錄以便查考。
(1)符號說明:
(~:車程)、(=>:重裝)、(->:輕裝)、(4Tx3:四人帳三頂;Tent)、℃、45°(°細明體)。
(2)路牌描述方式:
國家公園路牌、路標相當多,有些路標距離太近(100m),就不用記錄了,除非有景點。
紀錄不是流水帳,寫得太細既花時間也不具參考價值,摘要景點、大距離即可。
(a)路牌:有指引方向之名稱說明。
12:03 三叉路牌(H2xxxM):雲稜山莊0.6k、南湖溪木屋1.7k、步道登山口4.3k。
      路標:11.1k。
距、離、往:無需多加說明,這應該看地圖對照。若是沒有標示的叉路,才需輔以文字說明。
(b)路標:純粹只有里程數的距離標示。
路標3.1K+:里程數比3.1K多一點(統一由0起算)。
路標3.6K-:里程數比3.6K少一點(統一由0起算)。
多加屯森林三角點(路標8.6K+)。
(3)高度紀錄方式:
1.沿用已知資料或舊資料:3168m。
2.當次紀錄資料:H3168M。
15:47 架鋼索、兩段式(H2710~2705~2695M)(15:57)。
(4)方位描述:
1.地圖為重要參考資料,方位描述以地圖為主:如東北方、南北走向等敘述。
  方位描述意義不大,不可能隨時拿著指北針定位。
2.方向描述以人員行進方向為主:如取左、取右等。
3.山屋描述:以屋體為主;人在屋內,面對山屋大門,左手邊,右手邊。
4.溪流則以水流方向來描述:上游(逆向)、下游(順向)。
  溪流是以面向下遊方向來描述溪左、溪右。=>這算是溯溪術語吧!
a.中央尖溪山屋:位於中央尖溪左岸山坳。=>符合太魯閣國家公園描述。
b.廢棄香菇寮 :位於中央尖溪右畔。
c.南湖溪山屋 :位於南湖溪左畔。

(四)行程紀錄的撰寫:
(1)參考過多種行程記錄格式,截長補短之後,才成雛型,再經多次實務經驗、不斷修改表達方
   式上的不足,力求一致,才形成固定格式。
(2)寫出一份紮實的紀錄沒有想像中容易,但只要用心,寫過幾次就能駕輕就熟!
(3)基本上紀錄都是抄來抄去,甚至不寫也無所謂;但寫紀錄,會讓人觀察力更敏銳。
   阿炳的紀錄大綱,似乎有前人的影子=>新慶古奇登山隊林錫勳;這得問當事人才知道了。

不管事前功夫做得如何紮實,山友的紀錄、照片看得再多,畢竟,還是停留在想像階段。
只有親自上山體會,實地走過一遍後,才能印象深刻。
下山之後,根據自己所收集的資料,攤開地圖對照,寫出一份完整的紀錄,那才是自己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